一个人跟别人在一起,难免生出比较之心,比赢了,开心;比输了,郁闷。有人说过这样一句话:“某些人不是不幸福,而是跟别人比较之后,觉得自己不幸福。”言下之意是:个人的生活自我感觉好就行,不要跟别人比来比去,毕竟世界上强过我们的人太多太多。
我觉得这种说法只有部分正确。
不能动辄与人攀比的事物确实存在。少数人住的房子动辄数千万元,开的车子也是百万元级别,普通人就算将家里的废纸、旧衣服、烂砖、坏电视机都按黄金、钻石的价格出售,也未必敢像他们那样消费,这如何比?同样是教书,有的人在名校,课程相对轻松,科研条件优越,30来岁就是教授、博导;有的人在乡镇,每天都要做上课、领操、查寝、打钟等大量事务性工作,临到五六十岁还得为一个“高级教师”的名分奔波,这又怎么比?
人活在世上,得同许多人相处,想让别人舒服、产生安全感,你就得做个有操守的好人。做这样的好人,父母、老师的教育当然必不可少,榜样的力量亦不可轻视。曾国藩一生以诚为本、关心下属、对贫苦人有同情心,他的榜样就是孟子、苏轼。假若曾国藩抱定“不与人比”的理念,不学习先贤的优长,很难说其为人处事之道是否像今天一样被人称道。在品质上向他人看齐,使自己变得越来越高尚、纯粹,是许多杰出者的必由之径。
一个社会永远有两种经验,一是直接的,一是间接的。直接经验,我们从日常工作、生活、娱乐等等实践行为可以习得。间接经验,是前人或同时代人实践经验的总结,我们只能从书本或其他媒体上获得。一个人喜欢读书,就能够比一般人更多地得到别人的间接经验,而且社会越向前,个人经历的局限越明显,越有必要吸收别人的经验。跟别人比比知识的广博度,才能明察自己冲刺之前“后勤工作”做得怎样。
我们也要懂得与别人比一比才华。才华这东西确实跟天赋相关,天赋丰盈,对它的激发、提取又比较得当,我们的才华也会呈示得相对充分。不过,天赋并非绝对,有时候,你拥有一点起码的底子,执着努力,这点底子也会慢慢地成长为金光闪闪的才华。周有光当年是个非常不错的经济学教授,只是偶尔关注文字改革,好玩似的写了点论文,但国家需要他研究语言文字,他中年改行,也成了杰出的语言学家,我们现在习见的《汉语拼音方案》就是他主持研制的。同别人比比才华,不是要以自己之短比他们之长,而是要懂得人活在这个世界上必须有所作为。
一个人还要学会跟别人比比性格。有人喜欢吹嘘自己“刀子嘴豆腐心”,好像只要用心是好的,嘴巴如何跑马都可原谅,我不这样看。既然有豆腐心,为什么一定要刀子嘴呢?嘴上友善一点、温情一点不行吗?小时候做错事,妈妈会批评我,批评前总要说:我以前也是像你这样做的,后来觉得不好,才改了过来。受批评并不愉快,妈妈如此一铺垫,我立即感到没那么难堪。人都是有尊严的,想要改变别人,我们先要放低姿态,不能太居高临下。
认真一想,世间不必跟人比的,多半只关乎个人生存或生活,拥有得少一点,无非是不那么牛气而已。应该跟别人比的,往往关系到他人、社會的利益,此类东西越呈现高价值,我们对他人、社会的意义越大,也越有可能抵达某种迷人的境界。
不跟别人比不必要去比的东西,生活才有宁静;跟别人去比应该比的东西,生命才更灿烂。